香港人在大灣區

back中國劃分為一、二、三線2020-06-10

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和美國加大地緣威脅等因素促使中央調整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戰略佈局,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作出開展三線建設、加強備戰的部署,在西南、西北縱深地區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部分沿海企業內遷促進了內地各省市經濟特別是軍工業和重工業的發展。在長達十幾年(1964-1980)的三線建設時期內,中央投入資金約2052億元,建成了1100多個大中型項目,形成了配套的生產體系。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工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對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物質遺產至今仍是西部大開發的基礎。

book

一線地區指位於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二線地區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地區指長城以南 、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

 

1979年,國家領導人葉劍英講話指出:「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目前,全國工業企業達到35萬個,(僅)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3200億元,相當於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25倍。從我們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1952年算起,到1978年,我國工業發展儘管有過幾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11.2%。」

然而,以國防安全為原則也帶來了佈局的片面性和交通不便等弊端。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央政府成為資源配置的唯一主體,效率原則往往被忽視,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因此,雖然均衡發展戰略改變了中西部極端落後的狀況,縮小了地區差距,但也遏制了沿海地區的優勢。

 

率先發展促增長

基於對前30年區域均衡發展戰略的反思,同時也是為了響應和實踐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一是讓條件好的地區先富起來,以示範、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一是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實施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鼓勵區位優勢和開放條件較好的東部率先發展,促進了沿海經濟的高速增長。

國家相繼在東部地區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260個沿海經濟開發區,26個經濟技術區,13個保税區及40個新技術開發區。在得到國家重點投資之外,它們在財政、税收、投資決策權、外貿自主權、外資審批權等方面也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權限。1984至1990年,東部地帶吸收外資總額的比重達到了88.2%,而中、西部只有6.0%和5.8%。

book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

14個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

本身水資源與氣候條件更好的東南沿海地區迅速發展。特別是南方各地本身商業氛圍濃厚,又有大量港澳台地區和海外僑胞資源,經商傳統馬上被激活。

以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省經濟總量僅位列全國第五,但到八十年代末已躍居全國第一位,並一直保持至今。「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說法一度廣為流傳。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非均衡發展也造成區域間經濟差距加速擴大。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東部膨脹病、西部長期落後、中部邊緣化、東北衰退日益明顯,對社會和諧發展和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帶來了負面影響,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為此,中央對區域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

 

協調發展奔小康

「八五」計劃(1991-1995)明確提出,要「促進地區經濟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標誌着區域發展戰略從效率優先的非均衡發展轉向不斷加強區域合作、縮小區域差距的協調發展道路。1997年十五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為此,我國先後制定和實施了多項戰略,基本形成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

2012年,十八大將基本建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此後,「一帶一路」建設(2013)、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長江經濟帶發展(2014)、粵港澳大灣區(2017)建設、長三角一體化(2018)等區域戰略穩步推進,在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發展的同時着力培育新的增長帶。

區域發展政策變得更具系統性和協同性、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進一步優化後,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經濟穩步增長。十八大以來,按不變價格計算,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為7.2%、8.2%、8.5%和6.1%。除東北地區近年因結構性矛盾等原因嚴重下滑外,各地區增長相對均衡。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區域增速減緩,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增速全面超過東部地區,改變了東部地區經濟長期領跑的格局。各地區相對差距呈縮小的趨勢。這與近年來東南沿海產業因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加快向中西部轉移不無關係。它客觀上改變了長期以來各種生產要素和產業高度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局面,令經濟佈局由集中走向分散,變得更加均衡有序。

今日成都(來源:shutterstock)

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城市群和經濟圈等重點優勢區域的集聚作用日益增強。2017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圈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佔全國的19.3%、8.9%和9.7%,三者合計佔比37.8%,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這種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並非中國獨有,世界絕大多數經濟體的人口和產業都在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城市群的形成,有助於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和鄉村振興,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地廣、人多、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的國情實際,決定了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長期面對的現實問題。儘管過去做出了不少建設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着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區域發展不可避免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如何提高資源和要素空間配置效率、優化區域結構,要求繼續與時俱進地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要求,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為此,依靠創新驅動增長,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道路,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將發展差距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仍將在較長時間內是區域政策的重心。

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

$58/位睇樓團

雅居樂-國際花園

1.6米復式住宅

2.深珠城軌出口

3.面積100-127平方

聯絡我們

瀏覽
人數
164831

Andy Tse / 謝澔賢

香港熱線:9539-3934

國內熱線:132-6818-8567

香港號碼有 Whatsapp 及 微信

Eric Chen / 陳嘉傑

香港熱線:9046-4076

國內熱線:147-1503-3362

Wechat: ericchen0922

首頁 珠海一手 中山一手 新聞快遞 留言板 資訊參考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查詢熱線Youtube

Facebook